第22届

亚太国际塑料橡胶工业展

The 22th Asia Pacific International Plastics and Rubber Industry Exhibition

2025年7月10-13日 青岛世博城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动态正文
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1)重磅发布
2021-12-07

先进制造业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动能、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从创新能力、融合发展、经济带动、品牌质量和绿色集约五个维度27项指标,对全国293个地级市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和综合评估,发布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21)榜单。


01.jpg



深度解码:城市先进制造业跃升发展需经历三次跨越


城市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基于长期对国内城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深入观察和系统研究,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提出了城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演进曲线。总体看来,我国城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演变阶段可概括为起步期发展期扩张期和跃升期。从起步期迈向发展期的城市应做大产业规模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从发展期迈向扩张期的城市应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加强企业梯度培育;从扩张期迈向跃升期的城市应以创新为引领,打通制约优质资源要素流动的堵点,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质量跃升。


榜单分析: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发展格局呈现四大特征


东部地区城市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力军。东部地区共55个城市入榜,江苏、山东各入围13个城市,数量并列第一,继续引领先进制造业发展;中西部地区共入围40个城市,四川有5个城市入选,入围数量远超过其他西部省(区)。东北地区有5个城市入围,大连市从2020年的第45名提升至第35名,大庆市首次入围。


东北地区老工业城市振兴步伐落后于中西部地区。全国95个老工业城市中有26个入榜,其中,59个中西部地区老工业城市有20个入围,四川入选城市最多。13个东部地区老工业城市有5个城市入围,其中江苏常州、徐州、镇江3个老工业城市全部入围,并位居榜单老工业城市排名前三甲。东北地区有23个老工业城市,仅有大庆一城入围。


部分省(区)副中心城市在此次榜单中表现亮眼。此次入榜城市分布于21个省(区),省(区)数量占比接近八成。从城市来看,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全数进榜,深圳、广州、杭州、南京、宁波、青岛、武汉、成都8个城市进入榜单前十名。部分省(区)副中心城市在此次榜单中表现亮眼,其中,苏州作为江苏省副中心城市,排名超越省会城市南京市。


先进制造业决赛优胜集群所在城市优势突出。全国25个先进制造业优胜集群分布在20个城市,其中深圳、广州、南京、青岛、成都各拥有2个及以上决赛优胜集群,这些城市位列榜单前十。合肥、西安、无锡、常州、东莞5个城市位列前二十,徐州、惠州、温州、株洲、德阳5个城市位列前六十。


赛迪顾问建议:城市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应注重“五新”


激发产业增长新动力。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引导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推动传统产业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重点进行技术改造。培育一批具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注入发展前行动力,动态梳理战略新兴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组织实施一批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高水平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开创区域协同发展新方式。加快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中,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促进区域协同共进,着重培育一批跨区域产业发展示范试点。充分发挥本地特色优势,与区域中心城市形成错位互补、分工协作发展格局,支持龙头企业与区域中心城市联合打造创新高地,进一步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合作,鼓励企业积极承接有利于延伸产业链、具有高技术水平的产业。


构建产业集群发展新模式。排名前位城市应立足现有产业集群特色优势,加快攻克核心制造技术,强化高端创新平台建设,构建全球化高端制造技术创新网络,全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排名后位城市可借鉴成都-德阳协同发展模式,围绕优势产业以最大限度整合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争创产业集群科创新高地,形成特征鲜明、链条齐全,对全国产业支撑作用明显的国内领先产业集群。


再造老工业城市产业新活力。依托老工业城市现有资源和产业基础,挖掘探索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再造产业新活力。找出发展瓶颈,打通产业堵点,结合本地产业优势,深入优化传统产业结构,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可借鉴东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改造成功经验,构建现代创新体系,加快产品研发,实施数字产业倍增计划和“百企先行、千企上云”专项行动,创成一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知名企业、示范园区,探索形成本地的特色发展模式。


建立企业梯度培育新体系。围绕产业基础领域和制造业重点领域,分行业打造一批规模大、技术强、品牌响的“领航型”企业和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坚持培优企业与做强产业相结合,分层培育中小企业群体,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发展道路,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瞪羚”“独角兽”企业。


返回列表
Baidu
map